核心提示:處世能力與健康長壽 在現實生活中,凡事應在緊急中保持一分悠閑,而悠閑中再保持 一分緊急,此番話實質上就是一個如何保持心理平衡,從而抵達精神 健康境地的話題。近日來,聯合國世界衛……
在現實生活中,凡事應在緊急中保持一分悠閑,而悠閑中再保持 一分緊急,此番話實質上就是一個如何保持
心理平衡,從而抵達精神 健康境地的話題。近日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身心健康提 出的新概念是:人的健康應包括機體和精神的健康狀況。
機體的健康 狀況為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精神的健 康狀況為三良好:良好的個性、良好的處世能力、良好的人際關系。
其中,良好的處世能力——“處世能沉浮自如,具有控制能力和自我 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并保持與身體內環境的平衡,常有 心中滿足感”,在這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精神健康尤為重要。
醫學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中,除注意生物 學因素的作用外,應特別強調精神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間的相互影響, 以及與人們相處的社會環境及其變化之間的關系。人們生活在復雜多 變的世界,工作事業、家庭生活及各種不測事件都會使人遭受挫折, 進而可能引起各種
心理異常。
這樣,講究心理衛生,穩定心理情緒, 保持心理精神的健康尤為重要。人作為身心結合的有機整體,其生理 與
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約的。所謂“形具而神生,好、惡、怒、 哀、樂藏焉”。
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太過或不及時,就會影 響人的健康。因此,健康應是身體健康與精神健康的統一。
在我國古代,大體上儒家主張“自強不息”,培養積極進取精神 為主;而道家則主張“恬淡虛無”、“靜神”以排除雜念。兩者各有 可取之處,又各有不足之點。因為,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受到社會制約、 若一味進取而達不到目的時,就易喪失信心;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活, 絕對的恬淡虛無也是不可能的。惟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培養 積極進取精神,以增進生活樂趣,又恬淡虛無,以避免挫傷情感,方能在世間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