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癔癥的發病原因與機理 癔癥(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主要表……
癔癥(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一類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意識范圍縮小,選擇性遺忘或精神暴發等精神癥狀,但無相應的器質性損害作為病理基礎。本癥多于青壯年期發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發作,尤多見于女性。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為5‰,戰時發病率占戰時神經癥的50%,直接與戰傷有關的約為40%~60%。國內流行學調查資料中,各地報道的差異很大,約占神經精神科門、急診總數5%~10%。近年來,癔癥發病率有減少趨勢。
發病原因:癔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征有關,可概括為: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發病,亦可在軀體疾病基礎上發。
1、遺傳因素:國外資料表明癔癥患者的近親中本癥發生率為1.7%~7.3%,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極親屬中發生率為20%。我國福建地區報導患者具有陽性家族史者占24%。提示遺傳因素對部分患者來說比精神因素更為重要。
2、病態人格:癔癥性病態人格是指癔癥病人的情緒與性格表現,這種病態人格特征于病后顯得更加突出:(1)高度情感性:平時情緒偏向幼稚、易波動、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鎖事而發脾氣或哭泣。情感反應過分強烈,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往往帶有夸張和戲劇性色彩,對人對事也易感情用事。
(2)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輕易的接受周圍人的言語、行動、態度等影響,并產生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暗示;當時自身的某些感覺不適產生某種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自我暗示。暗示性取決于病人的情感傾向,如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具有情感傾向性,則易受暗示。
(3)高度自我顯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傾向,往往過分夸耀和顯示自已,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后主要表現為夸大癥狀,祈求同情。
(4)豐富幻想性:富于幻想,其幻想內容生動,在強烈情感影響下易把實現與幻想相互混淆,給人以說謊的印象。
3、精神因素: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創傷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難以解決的人際矛盾或內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氣憤與悲哀不能發泄時,常導致疾病的突然發生。一般說來,精神癥狀常常由明顯而強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軀體癥狀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發病的精神因素常決定以后發病形式、癥狀特點、病程和轉歸。再發時精神刺激強度雖不大,甚至客觀上無明顯原因,因觸景生情,由聯想激起與初次發病時同樣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反應,而出現模式相似的癥狀表現。
4、軀體因素:在某些軀體疾病或軀體狀況不佳時,由于能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減弱而成為癔癥的發病條件。如顱腦外傷、急性發熱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經期等。
發病機理:學者們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不同觀點上加以解釋。心理動力學派根據壓抑原理,認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壓抑的愿望,采取偽裝形式,通過“轉換”或轉化為癥狀。巴甫洛夫學派從高級神經活動病理生理學觀點出發,認為癔癥患者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別是第二信號系統)的弱化,使受其調節和控制的第一信號系統與皮質癥部位的活動相對增強或脫抑制,是癔癥癥狀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胺瓷洹闭f學派認為癔癥癥狀本質是一類神經系統原始的、本能的反應、這種反應可因繼發性得益而強化,或因條件反射性聯系而習慣化,成為主動化反應。這種觀點的形式主要基于對戰時癔癥的治療經驗,未必適用于和平時期的患者。